以下这段文字来自于我一同学的日志,原文如下:去XX公司面试的时候,主管问我,你来一个公司,最看重这个职位的三点是什么。我说,首先,这个公司是做什么的,道不同不相为谋;然后,这个公司有多大的决心做这件事,不至于地皮涨价就去炒房;最后,最重要的,这个公司如何培养提升自己的员工。面试当场主管就承诺给我offer。
毫无疑问,我同学去了那家公司,我想假如我是那个企业主管,听到这个回答,我也会毫不犹豫的给他offer,今天拿来说,表扬他不是主要目的,只是作为一个引子,从他的回答引出今天要讨论的话题:企业多元化发展。我们不难从同学给出的第二点回答看出,他对企业多元化发展的担忧,他认为,企业盲目的多元化发展对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风险大之外,公司专业化程度会降低,其实这个同学的担忧不是空穴来风,好多企业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也在向我们讲述一个道理:企业盲目多元化发展,不仅会使企业在原有领域丧失竞争力,也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甚至断送企业前途。
从我们所熟知的企业说开去,首先是惠普:
一、惠普的屡次试错
在残酷的现实竞争中,73岁的惠普正面临极大的挑战。5月底,惠普宣布一项涉及2.7万人的裁员计划,约占其员工总量的8%。此次裁员是惠普重组计划的一部分,也就此拉开新任CEO惠特曼拯救惠普的大幕。
若问惠普究竟是一家什么公司?今天已经很难去描述了,即使是新任CEO惠特曼也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更何况你我。惠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面目全非?这或许要“归功”于1999年上任的卡莉以及随后的几任CEO。他们都在按照自己的设想改造着惠普,为惠普注入着不同的真气,然而就是这一次次的改造,以及大刀阔斧的收购,让这12年来,惠普在走一条“之”字形路线。
2002年,卡莉斥资189亿美元并购康柏。这场被外界极为看好的PC豪门联姻没能令惠普走上复兴之路,在卡莉任期内惠普市值蒸发掉了一半。收购康柏令惠普在整个IT业的快速迭代面前显得反应迟缓,不少人戏称卡莉将惠普从一家IT公司变为了一家家电公司,同时这也为惠普后面的CEO树立了每当想要转型就实施大额并购的先例。
惠普的下任CEO赫德同样也开展了全方位的收购行为,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2006年45亿美元收购管理软件公司MercuryInteractive,2008年139亿美元收购全球第二大IT服务企业EDS,2009年以27亿美元收购网络设备公司3Com,2010年12亿美元收购智能手机厂商Palm,至此,他的收购的完美拼图看似完成了,然而身躯庞大的惠普虽然有着足够大的体量,但是它既无法成为消费领域的苹果,也无法成为IT服务领域里的IBM,巨大的成就反而成为了惠普巨大的包袱。
赫德离开后,惠普的命运再次出现转折,他的继任者是来自软件公司的李艾科,他决意将惠普打造为一家软件公司,尽管硬件收入仍然占到惠普总收入的70%。他并没有倾注过多的资源给Palm团队,首款平板产品touchpad自然是缺乏竞争力的,在智能终端的秀场上匆匆上场讨了一顿骂之后就销声匿迹,结果这笔12亿美元的收购在李艾科一句“退出平板市场”声中打了水漂,全球最大的PC厂商在最为热门的智能终端领域几乎完全失声。
李艾科一门心思希望惠普能够在软件方面有所建树,因此收购又被提上了日程,这一次李艾科看中的是英国数据软件公司Autonomy,收购价为117亿美元,是该公司营业收入的11倍,李艾科想将惠普打造为一家软件公司,这个代价未免有点大,因此,悲剧再度重演,就任不到一年的短短时间内,李艾科就给了惠普致命的一击,在他的任期里惠普的市值下跌44%。
此时新任CEO惠特曼接手惠普,虽然她也开始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然而惠普的定位依然是个问题,此时无论是在消费领域风生水起的苹果,还是在企业级领域的IBM早都已经完成了自我定位,并且拥有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如何给惠普以后的发展一个清晰的定位并且一以贯之的执行下去?在稳定了局面之后,这将是摆在惠特曼面前的首要难题。
从这12年来惠普的路线我们不难看出,惠普竞争失利的主要原因与惠普一次次进行与其DNA极不相符的改革以及并购有关。盲目的多元化,使得惠普这么大体量的公司难以支撑,结果在哪个领域都失去了领导地位,甚至在几个领域都因人力财力有限,不得不中途退出,资源的分散和政策的偏向,也使原有业务逐渐没落,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新的城池还未攻下,原有根据地已经失守,所谓得不偿失。
二、小米的疯狂
雷军所带领的小米战役,在智能机市场,可以说,首战告捷,赢得了市场也赢得了口碑。尽管用户对小米的褒贬不一,但是,褒扬是占上风的,这也使得一度出现小米手机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家在指责小米生产力不足的时候,也是基于小米太抢手,用户迫不及待体验的心情。这种场面我想好多智能手机厂商羡慕不来,因为自从苹果问世以来,大家都将注意力转向苹果,众多手机厂商门可罗雀,而苹果那却门庭若市。就在这种情况之下,小米依然能让大家在家苦苦等待一月,只为能用上小米手机,你能说它不成功么?
这种情况下,小米本该乘胜追击,然而,小米近来的行为,让我不禁为小米的前途担忧,先是要开发智能电视这个处女地,后来又要跑到pc端去做聊天软件,闹得沸沸扬扬。
首先智能电视是个处女地,目前大家都知道是趋势,没人有能力有把握把这个市场做起来,更不要说这个市场培育起来以后,海外巨头的杀入,更不要说这个国家各大部委对三网这一块的矛盾态度,这远远不是一个成熟市场,而价格战的意义就很小。更重要的是,小米的粉丝群们,有几个是需要买电视的呢?
成立IM研究院,收购msnlite团队去搞PC端的聊天软件就更可笑了。这就不得不说小米背后最大的靠山腾讯对小米的支持,现在小米拿到钱了,反而冒险去争聊天软件这块被腾讯垄断的境地,难度可想而知,后果也可想而知。
小米的这些举措,花钱是次要的,主要还是分散了它自己的核心价值手机,难道踏实耐心的去做一下自己的服务和产品不好么?如果小米这么疯狂发展,我不禁为他的未来担忧。
如果惠普的盲目多元化给惠普带来的损失用运气不好来形容,那么小米在创业初期就采取多元化发展战略,我只能用疯狂来形容。惠普的多元化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多元化发展的市场背景下,惠普有实力,有资源进行多元化的发展,只不过是战略失败,没有找准定位、瞄准目标,集中力量在一条正确的路上坚持下去,导致许多投资都打了水漂,无疾而终。
小米在智能手机市场还未站稳脚的情况下,就急于发展其他业务,实在不是明智的行为。
除了惠普和小米,还有好多企业家回答过走多元化还是专业化这一问题,联想是三年前回答的,答案是多元化。三年后发现回答错误,柳传志只好坐下来重答一次——这一次做减法,选择专业化。海尔是十二年前回答的,它的选择也是多元化。但是在白色家电之外,海尔几乎没有什么产品取得同样的成功。万科也是在十二年前回答的,但是答案和海尔完全相反:专业化。我们可以发现万科的成功更明显一些。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下定论说专业化比多元化好,多元化发展成功的企业也比比皆是,通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过我们不能否认,多元化失败的案例要远多于成功的案例,因此企业在发展中,多元化需谨慎,用好了能实现1+1>2,否则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
发展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好多企业都喊出“做强做大”的口号,这个口号被喊久了,也喊烂了,然而企业问问自己,真的做到了么。其实做强做大,本来就是从两个方向讲企业的发展的。做强是说企业的专业化,强调与其他企业的纵向比较;做大是横向的多元化发展。做强是企业踏踏实实的考虑如何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做好;做大更多的考虑的是如何快速地将别人的变为自己的,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采用兼收并购的方式实现。
再者,做强做大的顺序也不是随便说的,为什么不说先做大再做强,而是先做强再做大。只有踏踏实实地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优势,将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做好,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才有资格谈论做大,这个做大也不能向惠普一样,盲目的,多变的,让企业资源过于分散,导致最终这些并购都惨淡收场。
企业同人一样,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只能要求某人是一方面的全才,或是对很多领域都略知一二的人,你不可能要求他是精通所有的全才。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尽管有的企业可以利用的资源很庞大,但是也会有个量,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你不可能要求企业在同一时间,又做强又做大,这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过程,没有做强何来做大。
在企业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企业应该意识到企业多元化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企业确实可以如插上翅膀,有了推力,尽情翱翔;但是用不好的话,也会使企业之前的成就毁于一旦,这样的例子我想大家一定听过很多。本文虽然举例是一失败案例和一个不被看好的战略,但是,我也不能否认多元化发展给企业带来的益处,只是希望给企业家一个警钟,不要盲目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