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词汇,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在法律上具有约束力的协议。而加上“精神”两字,意义就完全不同了,“契约精神”强调的是诚信,按照规定办事,是一种道德。对于企业来说,契约就是企业与员工之间达成的一致。企业无法强迫员工做一些事情,员工工作热情来自其自身的动机,员工只有明白努力工作之后,能得到什么,才会积极主动的工作。
这时就要用契约来告诉员工努力工作的结果和没有努力工作的结果有何不同。而不能像法律执行那样,强迫员工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进行工作。但是企业家必须有“契约精神”:从外部这一方面来说,表现为企业家和社会的关系。从内部这一方面来说,表现为企业家和员工之间的合作、诚信关系。
很早以前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缺乏诚信,中国企业家群体需要忏悔。经过几年的顾问生涯,我发现很多企业家非常重视自己的诚信问题,他们无奈地讲,创业阶段,难免不诚信,现在企业做大了,要想持续发展下去,还是需要诚信经营的。但他们却不知道如何建立起诚信,有想法,无方法。那么,什么是契约精神?
契约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词汇,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在法律上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契约精神”实质上强调的是诚信,按照规定办事。谈到契约,很容易联想到法律,契约和法律的区别在于:
第一:法律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在有矛盾产生时,由第三方(国家机构)来强制执行。而契约是两个个体之间签订的协议,履行与否完全按照当事人的意愿,其他因素无法控制。也就是说,他们之间的约束力有区别,法律的约束力更强一些,更有保障一些,而契约的约束力要弱些。
第二:法律与契约更像是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调整的是人们的外部行为,契约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也调整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动机。国家需要通过法律来规范和治理,企业同样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契约来建设。
企业的契约就是企业与员工之间达成的一致。企业无法强迫员工做一些事情,员工工作热情来自其自身的动机,员工只有明白努力工作之后,能得到什么,才会积极主动的工作。这时就要用契约来告诉员工努力工作的结果和没有努力工作的结果有何不同。而不能像法律执行那样,强迫员工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进行工作。
概括起来说,企业家契约精神的体现,就是要用明确告知的形式,让员工知道付出努力之后将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员工的权责利是写在书面上、明确规定出来的。企业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事物,各个部门交错相应,要想建立企业家和员工之间的诚信关系,根据大部分企业内部事务的共性,管理学家提出了企业的“十大契约”关系的打造。企业家的契约精神,就是通过建立十大契约关系,创建出企业公平、守信的精神。荷兰人通过守信赢得了17世纪海上霸主地位,被称为“海上马车夫”。企业自身建立起了契约体系,融入了契约精神,那么企业造就了坚不可摧的力量,是企业参与竞争的有力武器。怎么实现契约精神?实现契约精神就是建立“十大契约”关系,“十大契约”关系涵盖了企业内部的三类关系:
第一、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
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
具体一些理解,也就是企业的所有者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企业的所有者对管理者提出了要求,也就是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而经营者相应的应该得到企业的股权或者期权激励,这样就将企业所有者的利益与经营者的利益结合起来,他们之间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所以,“企业战略发展规划”与“期权股权激励”是企业首要的一对契约关系。他们相互对应,“期权股权激励”是战略实现的有力保证。
第二、管理者与执行者之间的关系;
管理者与执行者之间的关系。管理者是通过做出决策、分配资源、引导执行者的工作,从而实现工作目标。那么管理者就要订出执行者的岗位职责,也就是执行者的具体工作范围是什么?他需要完成哪些必要的工作等等。而同时,管理者也要告诉执行者,在完成了工作之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也就是执行者的职业发展。所以,岗位职责和职业发展是管理者管理、引导和激发执行者工作的一对契约关系。
第三、内部各专业模块之间的关系;
内部各专业模块之间的关系。每个公司都是由一定的部门组成的,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组织架构,组织架构就是为了有效的完成工作而人们之间进行合作的方式。公司的组织架构要与公司的战略规划相适应。组织架构是工作有效完成的前提,也是战略实现的保障。基于公司的目标,以营销价值链制定出公司的年度经营计划,是公司各个部门根据营销价值链的思想在公司内部的前端部门向后端部门提出的需求。组织架构和年度经营计划调整公司内部各个专业模块之间的关系。
著名企管培训专家谭小芳老师指出:要发挥统一管理和与各个部门的协同合作,就得具备契约精神,在海外商业街进行管理时,都有一份详细的有关接受统一营销、进出货品时间等细节的严格制度,签约企业都必须严格遵守规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管理。但不少本土商业企业都缺乏契约精神,他们不能接受自己要交纳一笔费用为的是与竞争对手一起做宣传,且或许绚烂灯光广告在他们看来也完全是自己企业的事情,并不接受统一规划,这就容易导致契约犹如一纸空文,那么商业街机构管理也就很难执行。因此,在大量引入大牌以及启动国际交流的同时,扭转品牌商思路或许是最根本的。